走进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 领略多彩客家文化
走进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
领略多彩客家文化(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)
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主馆外观。(本文图片均由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提供)
唐代水车窑青釉双系壶。(本文图片均由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提供)
客家是汉族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,在海内外分布广泛、影响深远。广东梅州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,保存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。在1994年举办的“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”上,梅州被尊为“世界客都”,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。
位于梅州的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,2008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。这是中国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,系统收藏、整理、研究、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,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梅州大学校长馆、梅州将军馆、梅州名人廉吏馆、黄遵宪纪念馆、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、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以及梅州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。
追溯客家来源
来到梅州市东山大桥北端,一座两层牌坊结构的圆形大门映入眼帘,大门形似客家土楼,门上题有金色大字“中国客家博物馆”。
穿过大门,可以看到一口水井,井栏刻“饮水思源”4字,寓意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南迁,对“根源”相当重视,时刻不忘“根本”。
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主馆内设有基本陈列“客家人”和“梅州史话”。“客家人”分源流篇、人文篇、客魂篇三大篇章,从地缘、血缘和文化的联系来诠释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,全面梳理客家民系的发展脉络。“梅州史话”以“先秦梅州”“建置变迁”“土客交融”“客都形成”“梅州历史名人”“红色土地”6部分讲述梅州客家的形成和梅州的人文历史等,展示客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走入主馆一楼大厅,墙上一个大大的“公式”字十分醒目。“公式”在客家话中是第一人称“我”的代称,是典型的客家方言词汇。客家话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,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,是沟通各地客家的重要纽带。
从两晋之交(317年)起,为躲避战乱和社会动荡等,客家人经历了5次大迁徙,“客家人”源流篇详细解读了这几次迁徙的历程。千百年来,客家人从中原越黄河,跨长江,沿赣江上溯至江西赣州,越过武夷山到福建长汀,最后来到粤东深山——梅州,然后又从这里走向全国,走向海外,展现了一幅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。广东是客家人最多的省份,江西、福建、广西、四川、海南、湖南、浙江、台湾等地也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客家人,还有大量客家人散居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族谱是一个宗族或家族的谱系,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宗族意识,在迁徙的时候,对族谱、家谱十分珍重,把族谱当作凝聚族众、延续精神的载体。馆内展示的一些族谱,记录了本姓本宗始祖、世系、故居地、迁徙地、先人创业、家族发展等情况。
姓氏是代表个人或家族的符号,堂号则是承载这些姓氏文化的标记。展厅里有一个电子互动屏,可以翻阅百家姓谱,观众可从中了解关于客家和姓氏的知识。
展示客家民俗
客家先民历尽艰辛,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,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带到所至之处,又与南方的古越等民族交流融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。馆内采用实物展示、场景复原等方式展现客家丰富多彩的民俗,让观众全面感受这个古老民系的文化魅力。
在“多样民居”展厅,展示了圆形土楼、四方土楼、围龙屋等多种典型客家民居的建筑模型。不同的客家人聚居区,为什么会选用不同的建筑样式?在这里会找到答案。闽西地区历史上比较闭塞,交通不便,家族武装冲突和匪患很多,这里的客家人选择了圆形土楼这种易守难攻、聚族而居的建筑形式。围龙屋在广东的客家聚居区十分常见,前半部分为半月形池塘,后半部分为半月形房舍建筑。两个部分的接合部位由一块长方形空地隔开,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,叫“禾坪”(或地堂),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。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砌起一堵石墙。这样的民居建筑,兼顾了生活、生产和休闲的需要,体现出客家人的智慧。
展厅里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构件。清乾隆年间的客家祠堂抬梁式梁架呈品字形,通体暗褐色,梁上有贴金雕花图案,重达数千斤。一组晚清黑漆木雕描金镂空花卉人物纹隔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隔扇共有8扇,高317厘米、宽53厘米,每扇可分为两部分,每部分均有上下涤环板和隔心(或裙板),结合浮雕、通雕和漆画等装饰手法,色彩对比鲜明,风格华丽庄重,应为宗族祠堂里使用的隔扇。涤环板浮雕祥云、瑞蝠状吉祥纹饰,用漆画绘制兰莲松等吉祥花木、博古图和棋盘、书卷、如意等。裙板用8幅人物故事图表现了一个寒门子弟经过多年苦读,外出考取功名衣锦还乡,并兴旺整个家族的励志故事。隔心采用通雕工艺雕刻奇石、茂树、繁花、喜鹊等,表达了希望家族枝繁叶茂、富贵强盛的美好寓意。
擂茶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食,既是客家人的日常主食之一,也是待客之佳肴。据史料记载,擂茶源自北宋,至今已有千年历史。展厅里还原了客家擂茶场景:两名身着蓝衫和围裙、头戴黑底白花头帕的客家女子正在方桌前制作擂茶,桌上摆放着擂茶所需的各种原料。据介绍,制作擂茶时,先把茶叶、芝麻放入擂钵,用擂茶棍沿钵内壁有规律地旋磨,再加花生仁继续旋磨,擂茶过程中不断注入少许冷开水,直至磨成糊状。吃时冲入沸水并搅拌,佐以爆米花、糯米花、花生仁、米果及豆类、青菜,一碗香甜可口、营养丰富的擂茶就做成了。
感受非遗风采
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位于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恩元第内,设有“乡愁映像·一客一故乡”主题陈列,分为“乡音”“乡饮”“乡风”“乡艺”“乡情”“乡信”6个部分,全面展示了梅州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据介绍,梅州目前已申报300多项非遗,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梅州客家山歌、广东汉剧、木偶戏(五华提线木偶)、狮舞(席狮舞)、广东汉乐等。
梅州市五华县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,明代初年由福建传入,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。明清时期,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已经十分兴盛。20世纪初,五华共有20多个木偶戏班,技艺高超,演出活跃。1951年五华县木偶剧团成立。五华提线木偶制作精细、形体高大,高度约为90厘米,操纵木偶的线有14至20条。其唱腔音乐以汉调为主,间唱客家山歌、民歌、采茶小调等,对白使用客家话或普通话。五华提线木偶戏生动多彩,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。木偶戏班还远涉重洋,到客家籍华裔居住的地区演出,受到海外华侨华人欢迎。
汉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,广东汉剧原称“外江戏”,清乾隆年间进入粤东,以潮州为中心,向邻近地区传播。到了光绪年间,外江戏在潮梅地区最为流行,当时专业的戏班有四大班,分别是荣天彩、老福顺、老三多、新天彩。广东汉剧传统剧目繁多,约有800多种,唱腔质朴淳厚、悠扬典雅,并有大板、昆腔、佛曲和民间小调等做配乐。这一别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曾被周恩来赞誉为“南国牡丹”。1959年广东汉剧院成立,院址设在梅州市。
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除了收藏各类型的客家民俗文物,特色藏品还有唐代水车窑瓷器、客家历代名人书画和客籍名人黄遵宪的藏书等。黄遵宪藏古籍图书8000余册,多为善本、孤本,其中有不少黄遵宪批语墨迹,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梅县水车窑是粤东地区著名的青瓷窑,创于初唐,盛于中晚唐,其产品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和西非地区。水车窑青瓷是客家先民的日常生活器物,器型丰富,质量精良。唐代青釉双系壶是馆藏水车窑瓷器中的代表作品。此壶胎色呈灰青色,胎质坚硬、厚实。微侈口,短颈,双竖耳,肩部饰双系及一短嘴流,平底。外形稳重壮实,是水车窑最具山地特色的造型品种之一。除足底外通身施釉,青釉纯正,釉质类冰似玉。
为了给观众带来精彩的参观体验,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引入VR、AR等先进技术,并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项目。在讲解服务上,运用人工讲解、智能语音讲解、定点感应讲解、手机导览等多种方式,满足各类型观众的观展需求 。(记者 陆培法)
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
我把整座古城都“搬”来了深圳
通过AIGC技术展现“潇湘八景”的数字画卷。
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23日讯 (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文/图)5月22日,宁夏盛天彩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第伍文博在“塞上江南·神奇宁夏”展区,向记者演示了公司自研的大空间VR产品(指“基于空间定位的虚拟现实”)带来的沉浸式VR体验。
在第伍文博的演示下,无论是神秘的西夏陵,还是古城兴庆府,都被搬到了文博会现场。记者戴着眼镜就能置身于西夏陵博物馆,与里面的文物进行互动,古老的文物还会张嘴跟记者说话,并使用西夏文或当地的方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。
宁夏展区所在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1号馆是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的文化产业综合展B区,集中了陕西、山西、宁夏、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江西、广西、贵州等省区市的宣传文化部门优选的本地文化企业、文化产品,深圳盐田、龙华、光明、坪山、大鹏新区、深汕特别合作区也在11号展馆设立了展区。
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重获新生
湖南展区是整个11号展馆内面积最大的展团,展区入口处整齐摆放着几本约3米高的巨型“书籍”,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工作人员介绍,湖南展区以“湖湘文脉·科创未来”为主题,总面积达1134平方米,分为主形象区、科文融合综合展区、音视频产业专题三个部分。展览以湖湘文脉传承为核心,重点展示近年来湖南省“文化和科技融合”的创新成果。
记者在湖南展区看到,各类数字技术的应用,让“文化湘军”如虎添翼。湖南广电通过AIGC技术展现“潇湘八景”的数字画卷,并融入湖南出土古乐器的音色为背景音乐。
在湖南出版展区,记者看到了首次在文博会上展出的湖南出版“走出去”战略成果,包括12种、41册“走出去”主题出版、教材、传统文化等精品图书。此外,“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”线上数字展馆,可以让观众实现云端观展。
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,让古老的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。
在湖南展区,记者还看到了一块巨大的“石碑”,上面集成了“独秀峰”“武夷山”“云门山”“天涯海角”等分散在各地的摩崖石刻作品。工作人员介绍,这块“石碑”背后的摩崖石刻数据库以永州浯溪碑林为范本,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摩崖石刻数字采集、修复、展示一体化解决方案。该数据库运用了光度立体重建与三维建模技术,实现用数字技术重现失落文字,让沉寂千年的石刻焕发新生。目前,已通过关键技术对全国现存70处摩崖石刻国保单位进行了全信息收录和可视化呈现。
在古老传承中呈现和谐发展新动能
在贵州展区,工作人员布置了一个700平方米的沉浸式秘境,让记者感受到了多彩贵州的多重魅力。
该展区以“多彩公园省·湾区后花园”和“探寻山水秘境·品味多彩贵州”为双主题,聚焦山水人文,设立了4个主题区域,通过实物产品展陈和数字技术,以文化展示、产品展销、非遗展演的形式,多维度展示贵州的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。
工作人员介绍,现场的大屏幕上呈现了贵州自然珍宝——“黄小西吃晚饭”(黄果树瀑布、荔波小七孔、西江千户苗寨、赤水丹霞、万峰林、梵净山的谐音)六大经典景区。而被誉为文化瑰宝的贵州省“四大文化工程”成果,也在文博会上集中亮相。此外,苗绣、贵银、蜡染等非遗技艺代表,通过现场制作、实物展示、歌舞表演和娱乐互动的方式,提升了现场观众的参与感。
除此之外,通过在文博会上展现近年来多次引发网络热议的贵州新面貌,不断传递贵州的和谐之美和发展之美。
其中,以“村超”“村BA”为代表的特色文旅活动以及山地运动、房车自驾、冰雪运动、高桥蹦极等活力四射的多彩新生活;万桥飞架、大道纵横等建设场景展现了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成就;“中国天眼”以及东数西算八大枢纽之一的贵州大数据与云计算,树起了贵州推动科技创新的新丰碑;“一码游贵州”、未来电视、多彩云、数字图书馆等产品,反映了贵州在文旅数智化发展方面的新基建。
高辨识度文化符号让人过目难忘
文博会是彰显各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舞台。本届文博会上,来自不同地区的展团在结合本土人文历史、打造高辨识度文化符号方面铆足了劲,展馆内随处可见令人过目难忘的文化符号。
位于11号展馆入口处的陕西展区在空中悬挂了多个巨大的方形光带,上面布满了古朴的花纹装饰,与地面的圆形展板遥相呼应。历史悠久的河南在展区顶部悬挂了4条长约21米的网格布,其上绘制了《清明上河图》的画面。
工作人员介绍,今年的河南展区以“仰韶文化”为主线,重点展示仰韶文化时期“彩陶花瓣纹”的系列文物展陈,主展区整体采用全开放式造型,整体面积达160平方米的卷轴冰屏成为全场焦点,这块巨大的冰屏以其独特的卷轴形态,完美融合了甲骨文与仰韶彩陶花瓣纹。
雪花是哈尔滨展区独特的符号。记者在哈尔滨展区看到,展区顶部蓝白相间的圆弧造型仿佛悦动的音符,上面悬挂着一串串晶莹透亮的“雪花”,让观众仿佛步入充满浪漫气息的冰雪世界。
宁夏展区的顶部装置也展示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。“这头是广袤的星空,中间部位是给宁夏带来丰富水资源的黄河,展示‘黄河之水天上来’的场景,然后再过渡到贺兰山,另一头连接着宁夏主要景区,让人在星河流转间感受宁夏之美。”第伍文博说。来源:深圳商报
相关问答
谁能告诉我!贵州价格低的水包砂,水包砂设计如何??
[回答]人家紫荆花涂料标准的服务流程,都能全心全意对待,这点我是很满意的。不亏是大公司就是不一样先进的生产设备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,公司拥有中南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