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用户投稿 84 0

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,感谢您的支持。

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核武器,这个词一出现,仿佛末日的警钟在耳边敲响。

一场核战争意味着整个文明的崩塌:数以亿计的人将在蘑菇云下化为灰烬,生态系统长年难以恢复,辐射的幽灵将伴随几代人生不如死。

在这种情况下,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却坚定地表示:“我们是能够防得住的!”

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这一句掷地有声的话。

背后站着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攻坚,是地下“钢铁长城”的铸就者,是为国家防御核打击筑起最后一道防线的战略工程师。

从烽火中走出的“核防御战士”

在中国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中,钱七虎这个名字,是一座厚重的坐标。

1937年,钱七虎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普通家庭。

正值抗战烽火漫天之际,他的童年记忆里,布满了逃难的狼狈与日军轰炸的咆哮。

年幼的钱七虎亲眼见过村庄被炸平的惨状,亲历过战火带来的家破人亡。

也许正因如此,1954年,他放弃了可以去苏联留学的机会,而是选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,也就是“哈军工”。

并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“防护工程”这一鲜有人问津、环境极为艰苦的专业。

在读书的日子里,钱七虎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,甚至六年当中只回过一次家。

1960年,成绩优异的他再次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,前往苏联的军事工程学院继续深造。

直到1965年才回国。

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但回国后的钱七虎并没有卸下自己的包袱,他依旧像以前读书时一样,将自己所有的一切献给了国家的事业。

例如,因哈军工重组,本可留在北京的钱七虎,被调往西安任教。

而且,与妻子袁晖仅在出差时匆匆登记结婚,仅有一天蜜月。

其后,夫妻因任务长期分居,整整16年。

更“浪漫”的部分是,当他受命执行核试验防护任务前,只留下六个字便匆匆离家:“我有任务,走了。”

就这样,钱七虎将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国防事业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。

然而,核武器不是普通炸弹,它摧毁的是一整片地区,甚至是一个文明。

想挡住核弹?不仅需要硬件,更需要智慧。

而钱七虎的智慧,就体现在他为中国构筑的“钢铁地下长城”中。

自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以来,中国便进入核国家行列。

但“核反击”能力的生存基础,也就是防护工程却还在起步。

钱七虎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,承担起为中国设计核防护体系的重任。

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钱七虎为国家筑盾牌

一次核试验后,钱七虎发现虽然防护门挡住了冲击波,内部飞机也完好无损,但门因设计精度问题严重变形,打不开了。

门打不开,飞机出不去,谈何反击?于是他着手优化设计。

当时的机库门跨度要达到45米,是全世界最大规格,设计难度堪比登月。

而彼时全球普遍还在用手算,钱七虎却大胆启用了尚属前沿的“有限元法”进行结构分析。

他日夜翻译十几万字外文资料,自学编程、绘图,蹭七机部的计算机在夜晚运行代码,最终因劳累患上胃病,却从未退缩。

为了提升防护门开关速度,他提出采用气动式升降门。

然而在一次次试验中,方案接连失败。

有人劝他放弃,他却咬紧牙关。

失败了总结一下,再试。

每一次试验,都是一次学习。

最终,他带领团队终于设计出了跨度最大、抗力最强的飞机洞库防护门。

进入80年代后,全球侦察和打击能力突飞猛进,“藏不住、抗不了”成了世界性难题。

钱七虎再次走在时代前列。

他率先提出“深地下防护”理念,打造“地下金钟罩”。

历时十年,他带领团队建立起一整套“抗深钻地弹打击”的理论、模型和新型防护结构体系。

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21世纪初,钱七虎又盯上“深地下灾变防控”技术难点。

经过多年攻关,他率团队解决深层地下建筑施工中“诱发地震、塌方、气爆”等多项核心问题,再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
他,用一双老茧斑驳的手,把中国的“核盾”从地表一路打到了地下百米深处。

曾有人质疑:“你这工程能防住上万吨当量的核弹吗?”

钱七虎则坚定回答,自己是在用科技构建国家的命运防线。

中国能否防得住核打击?

2022年,钱七虎说“中国能防得住核武器”,并不是一句空口号。

背后,是国家战略的系统性构建与技术层面的扎实进步。

首先,从核政策出发,中国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一个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。

这一承诺始于1964年首颗原子弹爆炸之后便已对外明确公布,至今未改。

专家千里岩指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,是最大程度的透明政策。

它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出于防御需求,而非扩张意图。

但防御从来不是口头上的承诺,而是体系性的布设。

中国不公布具体核弹头数量,正是核威慑战略的一部分。

不透明才是最大的威慑。

你不知道我有多少,也就不敢轻易动手。

与此同时,中国积极提升核反击能力,这是钱七虎“能防住”的另一个核心逻辑。

2024年9月25日,中国成功试射东风-31AG洲际弹道导弹。

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这是我军新一代高机动、快速部署、强突防能力的战略导弹,其具有在复杂干扰、突发核打击情况下迅速响应的能力。

这种“打得出、打得准、打得狠”的反击力量,使得敌对国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。

从技术角度来看,美国主导构建的反导系统,包括“宙斯盾”、“萨德”、“爱国者”以及陆基中段拦截系统。

虽然其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广泛,号称可实现陆、海、空一体化拦截。

但现实效果远没有宣传那般神勇。

千里岩指出,中国目前的导弹技术,尤其是多弹头分导突防、高超音速滑翔、末段变轨等能力,已能有效穿透敌方防线。

即使敌人“打第一枪”,中国仍有能力实施毁灭性反击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已构建起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。

除了陆基洲际导弹,中国也具备海基核潜艇发射系统和空基战略打击平台。

即便第一波打击命中陆基系统,海基与空基依然可迅速反应,实现“确保二次打击”。

这是任何一个想发动核战争的国家都无法忽视的“生死问题”。

而所有这些战略的基础,是中国在核防御工程方面的深厚积淀。

钱七虎构筑的地下钢铁长城,不仅保障战略指挥系统的存续,也为核武器储存、部署、转换和反击提供了坚固保障。

从1955年毛主席拍板决策“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”,到1964年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炸响的蘑菇云,中国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走出核垄断的阴影。

而在随后的六十年里,无数科研工作者、军工战士、战略规划者则用一生在回答一个问题:中国能不能在面对毁灭性打击时站得住?

答案是:能,而且必须能。

我们不搞核讹诈,但我们不会被讹诈。

我们不率先使用核武器,但我们也绝不会束手待毙。

参考文献:

善战者无赫赫之功!中国火箭军一锤定音,“东风-31”掠过美军头顶,海峡新干线,2024-09-26

专家:中国提升核反击能力、完善核反击手段的最终目的是防止核战争,俄罗斯卫星通讯社,2025.1.23

钱七虎院士:中国防得住他国核打击,而且防的手段不是一套,观察者网,2022-08-16

“八一勋章”获得者钱七虎院士:中国防得住他国核打击 而且防的手段不是一套,央视新闻客户端,2022-08-16

科技人物 | 钱七虎:为国铸盾,打造“地下钢铁长城”,中关村杂志,2023.8.15

谁是钱七虎?“消失”16年“修长城”,还在珠海搞出“天下第一爆”,共产党员网

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李延伟:“佛山超级大脑”的科研实干家|致敬劳动者

在被誉为“佛山超级大脑”的季华实验室,科研人员李延伟带领团队深耕先进光电智能装备技术领域,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。近日,他荣获“广东省劳动模范”称号,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。

2011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旦核战爆发,有几国能挡得住?中国院士的话,给大家吃了定心丸

李延伟(后排左七)和团队

苦攻五个月研发国内首套智能防螨计数仪

李延伟现任季华实验室主任助理,多年来坚持面向地方重大需求和产业核心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,主导或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、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
去年,他又带领团队在智能检测领域实现突破,研发出国内首套智能防螨计数仪,成功解决了传统检测手段准确率低、效率低等痛点。

“这款产品面向纺织行业、用于检测织物的防螨性能。”李延伟介绍,研发过程中,团队面对螨虫高速运动、分布广泛等难题,必须设计出大视场、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系统,并融合人工智能算法。经过五个月密集攻关,产品最终交付佛山落地应用,为佛山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。

“我们在AOI(自动光学检测)方面业务量较大,每年订单规模达千万元,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。”李延伟表示,智能防螨计数仪的研发成功,得益于团队光、机、电、算等多专业协同的创新能力。该设备作为国内纺织检测领域的首创产品,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。

李延伟还曾主持其他多项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项目。例如,针对12寸晶圆涂胶显影工艺后的表面质量评估需求,团队开展复杂目标特性研究,攻克半导体检测难题,形成批量化应用,相关成果获评2024年中国技协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。

担学术重任带出一支年轻有为的科研团队

从事科研工作17年来,李延伟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,从起初专注于光机系统设计,逐步构建起涵盖光学、机械、电气等领域的综合知识体系。与此同时,由一名机械总体负责人成长为项目总体负责人,并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。

进入季华实验室后,他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至半导体、航空航天、工业检测、地面量子通信等多个高精尖领域。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带动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,在多个交叉学科领域取得创新成果。

目前,李延伟带领的团队共有22名年轻科研人员,其中博士7人、硕士14人。他坚持“任务带学科”的培养理念,围绕实际项目需求锻炼团队在多学科交叉方向上的综合攻关能力,打造出一支专业协同、吃苦耐劳、富有战斗力的科研队伍。

同时,作为湖南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、东北大学等高校的联合培养导师,他积极投入人才培养,通过任务引导、实践锤炼,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一线快速成长,推动学科发展与科研创新融合前行。

“愿挑最重的担子、能啃最硬的骨头、善接烫手的山芋。”李延伟说,季华实验室大楼外墙上的这句话对他影响很深,既是团队精神的写照,也是他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对劳模精神的真实体悟。

他表示,未来将继续坚持科技报国,勇于创新突破,以实干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,为佛山、广东乃至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。

文、图|记者 黄松炜 通讯员 霍嘉琪

相关问答

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2011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、国...

[最佳回答](1)科教兴国战略。(2分)科教兴则国兴。科技和教育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。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,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,使我...

2011~2017年我国科技活动人数为多少人?

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11年至2017年我国科技活动人数从约118万人逐年递增至近160万人。其中,2017年我国科技活动人数达到159.36万人,比2011年增长了34.7%。...

2011年发生在日本什么的核事故给人类和科技的安全使用警告?

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,给人类和科技的安全使使用带来警告。当年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故。不仅给日本本国以及周边国家带来了实质性的损害。而且这种损害也...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